茶的種類眾多,製法不同,為了方便分類,依茶的發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大類

茶的種類眾多,製法不同,為了方便分類,依茶的發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大類。而其中的青茶,就是俗稱的烏龍茶。歐美國家對茶的的分類更為簡單,即依發酵度來分,不發酵的叫綠茶,全發酵的叫紅茶,而介於中間半發酵的皆稱為烏龍茶

中國茶史
茶從中國西南雲貴高原一帶的原產地,隨著江河交通傳入四川巴蜀;漢時,巴蜀地區飲茶已十分普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紥根發展,唐朝全國統一,國力強盛,交通發達,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促進了茶葉的生產與傳播。茶葉產區大致與今日相同,分佈於氣候溫熱潮濕土壤肥沃的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已初步形成了我國茶葉生產的格局。隋朝統一全國,飲茶風尚逐漸在北方傳播,中唐時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更密切,佛教禪宗的興盛與影響更助長飲茶習俗由南方迅速擴展到北方

歷代飲用茶的三個階段
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喫茶
宋代點茶法:開水沖泡茶粉,並用茶攪拌後飲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台灣茶史
台灣最早的茶記錄是在荷蘭殖民統治期間,來自中國貿易商向荷蘭人提供了來自中國茶,才開始在台灣中部山區種植茶,直到19世紀後期台灣更加認真地種植茶,廣受歡迎的台灣烏龍茶,尤其在美國受到高度重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貿易商至台灣購買,然而19世紀末台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各式各樣的茶,日本佔領了台灣的某些地區並增加了紅茶的產量。然而,在1926年成立了台灣茶葉研究所,致力於尋找提高茶產量和創造新型茶的方法。直到1990年代台灣市場才開始有紅茶的聲音,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的興起,但是當時所以用的紅茶原料都是來自印度、斯里蘭卡等等,要到1999年才又看到台灣紅茶的蹤跡,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嚴重的九二一大地震,災後台灣政府推動【一鄉鎮一特色】的地方產業振新計畫,因為1999年茶業改良場發表了紅茶新品種-台茶18號紅玉,魚池鄉就選擇紅茶為特色振新計劃的重點,鄉公所、農會、茶業改良場與農民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媒體與企業認養的幫忙,成為日月潭最主要的特產與伴手禮,讓沒落已久的台灣紅茶,再次風華再現

英國茶史
17世紀初,當時東印度公司要求澳門商人必須提供最好的茶,又因葡萄牙公主與英國皇室婚禮的關係,婚後開啟用茶招待王公貴族的習慣,因此茶飲開始在貴族與富人間流傳。東印度公司從亞洲引進了紅茶,紅茶在倫敦變得更加流行。在1800年代,英國將茶帶到印度,他們開始在印度生產越來越多的茶。長期以來,茶已成為交易量最大的物品之一。不得不說是英國讓茶變得如此流行

印度茶史
英國引進了商業茶生產至印度,主要想要消除中國人民對茶的壟斷,但他們仍然使用中國的栽培和種植技術,最受歡迎的品種是阿薩姆茶與大吉嶺茶,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印度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產國。印度茶葉公司實際上已經收購了許多茶葉企業,例如Twinnings、Lipton、Typhoo等。自從英國將茶文化帶入印度以來,已成功地成為茶葉生產的頂級地區之一。印度主要生產紅茶,儘管還有種植綠茶出口到世界各地

茶文化是老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以及優雅怡然的生活方式,可追朔至唐朝陸羽完成「茶經」之巨作,將茶文化以文字的方式千古流傳,奠定後人將茶文化融入生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