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包會溶出塑膠微粒嗎?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 茶包材質的安全性,特別是傳統 塑膠茶包可能釋放塑膠微粒 的疑慮。那麼,PLA(Polylactic Acid,聚乳酸)環保茶包會釋放塑膠微粒嗎?高溫沖泡會影響健康嗎? 本文帶你一次看懂 SGS 檢測結果!

茶包情境圖

為什麼要關心茶包材質?塑膠微粒對人體有影響嗎?

許多市售茶包使用 尼龍(Nylon, 聚醯胺(Polyamide, PA)或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材質,這些材料在高溫沖泡時,可能釋放 塑膠微粒,並進入人體。部分研究顯示,某些塑膠茶包在 90~100℃ 熱水中 可能釋放 數十億個微塑膠顆粒,長期攝取可能影響人體健康。雖然目前並無明確的臨床實驗報告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體的直接影響,但由於微塑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避免不必要的塑膠攝取仍是較安全的選擇。

那麼,PLA 茶包是否會有相同的問題?透過 High Tea 的 SGS 檢測結果,我們來一探究竟!


High Tea PLA 茶包 SGS 檢測結果

檢驗報告1
檢驗報告2

High Tea 的 PLA(聚乳酸)環保三角茶包 已通過 SGS 重金屬、塑化劑、乳酸釋放、殘留物 等多項食品安全檢測,結果如下:

  • 無重金屬(鉛、鎘未檢出,ND = Not Detected)
  • 無塑化劑(6種常見塑化劑皆未檢出)
  • 無異常殘留(高溫熱水測試通過,不溶出有害物或塑膠微粒)
  • 符合政府檢驗標準(聚乳酸檢驗報告)
  • 環保材質(PLA可生物分解,友善地球 )

★ ND(Not Detected)是什麼?
ND 代表 「未檢出」,表示檢測結果顯示這些有害物質低於儀器偵測範圍,幾乎 不存在,可以 放心使用!


PLA茶包會釋放塑膠微粒嗎?

PLA茶包在高溫沖泡時,並未檢出塑膠微粒釋放。 這是因為 PLA(聚乳酸)並非傳統塑膠,而是由玉米、甘蔗等植物提取的生物可分解材料,與石化塑膠有本質上的不同,也因為PLA 是由植物來源的 乳酸發酵 而成,不含石化塑膠,自然不會有塑膠微粒釋放的問題。

◎ 與傳統塑膠茶包相比,PLA 材質更安全,避免塑膠微粒溶出的風險!

◎ PLA 材質特性

  • 無石化塑膠成分:PLA 是由植物來源的 乳酸發酵 而成,不含石化塑膠,自然不會有塑膠微粒釋放的問題。

  • 耐高溫安全測試:經 SGS 檢測,在 60℃ 熱水沖泡下,PLA 材質不會釋放塑化劑、重金屬或塑膠微粒
         *除常規測試,High Tea特別以PET檢測方法,在 95℃ 熱水沖泡下,也不會釋放,可以安心使用。
  • 可生物分解:PLA 不屬於傳統塑膠,在適當的堆肥環境下可自然分解,符合環保概念,不會造成微塑膠污染。 

 

乳酸是什麼?對人體有危害嗎?

乳酸是一種 天然有機酸,廣泛存在於人體、食品和環境中,例如:

  • 人體運動時,肌肉會產生乳酸作為能量代謝的副產物。
  • 食品中,如優格、泡菜、酸奶等,都含有天然乳酸。
  • 廣泛用於食品添加劑,如 pH 調節劑、防腐劑。

為什麼傳統塑膠茶包容易釋放塑膠微粒?

  • 材質問題:PET(聚酯)與尼龍等茶包材質來自石化塑膠,在高溫下可能釋放微塑膠。
  • 高溫影響:當泡茶溫度達到 90~100℃ 時,PET 茶包可能開始釋放微粒,進入飲品中。
  • PLA 與塑膠不同:PLA 來自 植物發酵的乳酸,是生物可分解材質,經測試 不會釋放塑膠微粒

 


目前尚無臨床實驗報告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體有直接危害,但為了降低風險,High Tea 全面使用 PLA 環保茶包,不僅守護健康,也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PET 茶包 vs PLA 茶包的差異?

項目

PET(聚酯)

PLA(聚乳酸)

來源

石化塑膠衍生

由玉米、甘蔗等植物來源

環保特性

無法自然分解,需回收處理

可生物分解,符合環保概念

高溫沖泡

可能釋放塑膠微粒

不釋放塑膠微粒

食品安全

目前無法確定長期攝取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

無塑化劑、無重金屬,通過食品級測試

PLA 茶包是更安全的選擇

PLA 茶包不會釋放塑膠微粒,且通過 SGS 食品安全檢測,確保無重金屬、無塑化劑、乳酸釋放量合格,適合長期飲用!

想要安心喝茶,就選擇無塑化劑、無重金屬、環保可分解的 PLA 茶包! 

 

文獻參考:

塑膠類食品容器釋放微米以及次微米塑膠微粒之評估-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2021年)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