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沖泡出香氣十足、不苦澀的好茶?

對營業用茶飲店而言,沖泡一杯口感絕佳的茶是吸引並留住顧客的關鍵。然而,不少店家在日常營業中常遇到茶泡出來不夠香或容易產生苦澀味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多半來自於對沖泡技巧的細節忽略。本文將深入解釋茶湯香氣不足、苦澀感過重的原因,並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

 

茶泡出來不香情境圖

為什麼茶泡出來不香?(原因與解決方法)

茶湯香氣不佳,往往與水溫控制、茶葉品質、水質及泡茶容器有密切關聯。首先,水溫是決定茶湯香氣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茶葉的發酵程度與最佳水溫呈正比。例如,綠茶這種未發酵茶適合低溫(約70°C-85°C)沖泡;而半發酵茶(如金萱茶)適合中溫(80°C-90°C);全發酵茶(如紅茶)則需要高溫(90°C-100°C)才能充分釋放香氣。

此外,茶葉的用量與水的比例也至關重要。茶葉量過少,則無法有效萃取出茶葉本身的精華;過多又會使茶味過於濃郁,反而影響香氣的平衡。

茶湯香氣不佳,往往與水溫控制、茶葉品質、水質及泡茶容器有密切關聯。首先,水溫是決定茶湯香氣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茶葉的發酵程度與最佳水溫呈正比。例如,綠茶這種未發酵茶適合低溫(約70°C-85°C)沖泡;而半發酵茶(如金萱茶)適合中溫(80°C-90°C);全發酵茶(如紅茶)則需要高溫(90°C-100°C)才能充分釋放香氣。

此外,茶葉的用量與水的比例也至關重要。茶葉量過少,則無法有效萃取出茶葉本身的精華;過多又會使茶味過於濃郁,反而影響香氣的平衡。

再者,容器材質的選擇也不能忽視。理想的泡茶容器包括瓷器、玻璃或不鏽鋼材質,避免鐵質或塑料材質,因為這些材質容易與茶葉產生化學作用,導致香氣無法充分呈現。

 

水質對茶湯影響情境圖

解決方法:

  1. 調整水溫至適合茶類:根據茶種選擇最佳水溫,避免因水溫過高破壞香氣。

  2. 提高茶葉品質:選用新鮮、保存得當的茶葉,避免使用已氧化、變質的茶品。

  3. 增加茶葉使用量:若茶香不足,可略微增加茶量或使用預潤方式活化茶葉。

  4. 使用密封茶罐保存:避免茶葉受潮或吸附異味影響香氣表現。

  5. 選用適合茶器具:營業場域建議使用不鏽鋼保溫壺或專業泡茶機具,選擇耐熱、不釋味的材質(如食品級不鏽鋼、玻璃),並定期清潔器具內壁的茶垢與水垢,避免影響茶湯香氣與口感。避免使用塑膠容器或有異味的金屬材質,以免影響風味穩定性。

  6. 導入智能沖泡設備:建議營業店導入控溫熱水機、智能煮茶機等設備,可有效穩定茶湯溫度與沖泡效率,提升品質一致性與出杯速度。使用無異味、保溫性佳的器具,如瓷壺、玻璃壺等,有助香氣釋放。

 

 

水質對茶湯的影響與解決方法

許多店家忽略了水質對沖泡茶的關鍵影響。實際上,水質的「硬度」──也就是水中鈣鎂離子的濃度──會顯著改變茶湯的風味。

·         硬水(高礦物質含量):會與茶葉中的多酚化合物產生反應,造成茶湯色澤變深、口感澀重,甚至掩蓋原有的香氣。

·         軟水(礦物質含量低):能更好地釋放茶葉的香氣與甘甜,保留茶湯應有的清透與風味層次,為沖泡茶葉的理想選擇。

建議茶飲店使用過濾後的純水或市售軟水,有助於提升茶飲的穩定性與品質表現。

解決方法:

  1. 安裝濾水設備:建議店內配置RO逆滲透濾水器或軟水機,降低水中硬度,提升泡茶品質。

  2. 定期檢測水質:使用簡易水質測試筆(TDS測試器)定期檢查水中總溶解固體量,確保水質穩定。

  3. 避免使用地下水或礦泉水:這類水源常含較多礦物質,可能導致茶湯口感不佳。

  4.  採購指定茶用水:部分茶葉供應商會建議搭配使用特定水質泡茶,亦可與原物料商討最佳水源搭配策略。

透過上述措施,即使在不同區域或水源條件下,仍能穩定沖出風味一致的茶品,強化品牌專業形象。

茶湯容易澀情境圖

茶湯為何容易澀?(原因與解決方法)

導致茶湯苦澀的原因通常可歸結為三點:水溫過高、沖泡時間過長、茶葉用量過多。水溫過高時,容易萃取出大量咖啡因和茶皂素,增加苦澀感,尤其綠茶最為敏感。沖泡時間過久,則易使茶葉釋放過多的苦味物質,進而讓茶湯口感下降。

此外,茶葉用量若超過推薦比例,將使茶湯濃度過高,同樣增加苦澀感。因此,控制恰當的沖泡比例及時間是避免茶湯苦澀的基本功。

解決方法:

  1. 水溫過高:導致澀味物質過度釋放,可嘗試將水溫降低1~2°C。

  2. 時間過長:沖泡時間過長也會造成澀感,可縮減沖泡時間30秒~1分鐘進行調整。

  3. 減少茶葉用量:適度調整茶葉量,避免萃取過度。

  4. 使用預潤手法:先以少量熱水潤茶數秒再倒掉,有助釋放雜味並減少澀感。

  5. 選擇適種茶葉:避免使用高咖啡因、高茶多酚茶種,特別是針對冷飲需求時。

泡茶黃金四元素,解決所有問題

想徹底解決上述問題,茶飲店家務必掌握泡茶的黃金四元素:

  1. 茶量:按照建議比例沖泡,例如茶葉與水量的比例精準控制,能有效提升茶湯的香氣和風味。

  2. 水溫:根據茶葉種類,選擇正確的水溫。例如,高溫適合紅茶,中低溫適合綠茶與烏龍茶。

  3. 時間:沖泡時間需精準掌握,依照沖泡說明書最為適合,過短則滋味不足,過長則苦澀明顯。

  4. 水質:建議使用軟水或純水,避免硬水影響香氣與口感。安裝濾水設備或使用RO水是穩定品質的有效做法。

透過精準掌控這四個元素,能有效提高茶湯的品質與一致性,為顧客帶來更優質的飲用體驗。

茶湯味道的背後——你應該知道的成分知識

想徹底理解如何避免茶飲不香、苦澀,就必須認識茶葉成分對口感的影響:

·         澀味物質:茶多酚與氨基酸佔15%-20%,隨著水溫提高而增強。

·         苦味物質:咖啡因與茶皂素,水溫越高,萃取越多。

·         甜味物質:果膠、糖類,適當溫度能凸顯出茶葉天然的甜潤口感。

掌握這些成分特性,有助於更好地調整沖泡技巧,讓茶湯達到香氣濃郁且口感柔順的完美平衡。

 

沖泡出香氣濃郁且不苦澀的茶,對營業用店家至關重要。只要掌握茶葉量、水溫、水質和沖泡時間這四個基本要素,再配合正確的茶具選擇,就能有效解決茶湯香氣不足、過於苦澀等問題,從而為店家創造更高的顧客滿意度。

 

 

延伸閱讀|為什麼凍類遇酸、鹼或高溫會變軟或出水?

在實際營業中,除了掌握沖泡溫度與比例,許多店家也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加了果汁、氣泡水或蜂蜜後,原本漂亮的凍體會變得鬆軟、甚至出水崩壞?

這與凍類本身的「膠體結構」與飲品的酸鹼值、溫度高度相關。

  • 酸性飲品(如檸檬汁、蜂蜜飲):會破壞明膠或蒟蒻的結構,導致變軟出水。
  • 鹼性飲品(如蘇打水、抹茶):會干擾果膠凝固或蒟蒻穩定性。
  • 高溫環境(如熱飲):對明膠與部分果凍原料造成熔化或結構鬆脫。

 

透過以下說明可以更清楚瞭解,當凍類遇到鹼性或酸性時會有以下問題

凍類遇到鹼性:

凍類類型成分基礎遇鹼性物質後的可能變化備註
寒天 (Agar)多醣體(來自紅藻)可能影響凝膠強度,但較穩定pH>10時凝膠力明顯下降
洋菜凍與寒天類似易被高鹼環境破壞結構建議避免與鹼性飲料混合
果膠類凍(如果凍粉)多為低甲氧基果膠鹼性會阻礙凝固反應通常需要酸性條件
蒟蒻凍葡甘露聚醣為主本身製作需鹼性,但遇鹼易變軟鹼中煮久會鬆散、化水
明膠凍(吉利丁)蛋白質鹼性易使其水解、軟化甚至失效熱穩定性低、pH敏感

 

常見鹼性飲料類型與代表

飲料類型常見品項pH 範圍備註
鹼性水礦物鹼性水、電解水約 8–10健康飲品常見,可能使果膠類凍類不易凝固
抹茶類飲品抹茶牛奶、抹茶拿鐵約 7.5–9抹茶具天然鹼性,對明膠/果凍類有潛在風險
碳酸氫鈉類飲品蘇打水、鹼性氣泡水約 8–9對果凍/寒天/蒟蒻凝固穩定性有干擾
蔬菜汁(部分)菠菜汁、小黃瓜汁7–9綠色蔬菜汁偏鹼,視濃度而定
某些中藥飲品枸杞水、甘草茶可能偏鹼若長時間浸泡或濃縮萃取時,可能偏鹼性
鹼性發酵茶某些後發酵茶如普洱熟茶約 7.5–8若搭配果凍或膠類飲品,建議測試口感穩定性

 

凍類遇到酸性:

凍類類型成分基礎遇酸性後可能變化建議處理方式
明膠凍(吉利丁)蛋白質酸性易造成蛋白質水解,導致凍體變軟或出水避免與 pH<4 飲品直接混合;低溫操作
果膠凍果膠+鈣或糖酸結合需適當酸度(如 pH 3–4)才會形成膠體,但太酸會影響質地控制酸度範圍、使用低酯果膠
寒天 / 洋菜凍多醣體耐酸性佳,pH 3–10 穩定是應對酸性飲品的首選膠體
蒟蒻凍葡甘露聚醣在酸性條件下容易變軟、出水或結構鬆散建議凝固後再與酸性飲料混合
卡拉膠凍磺酸多醣類強酸會干擾膠網絡形成,導致口感不穩可搭配其他穩定劑增加耐酸性
 

常見酸性飲料類型與代表

飲品pH 範圍備註
檸檬汁 / 青檸汁2.0–2.6對明膠、蒟蒻殺傷力極大
果醋飲2.5–3.5特別容易造成凍類「崩壞」
百香果汁約 2.8酸度高但風味佳,使用寒天或改質膠較穩
柳橙汁約 3.0–4.0中等酸度,仍須注意凍體穩定性
蔓越莓汁約 2.3–2.5強酸性,對果膠以外的凍類不利
蜂蜜約 pH 3.9視花種、產地、處理方式不同而異

 

 

想徹底解決上述問題

注意飲品組成順序:將凍類與酸性、鹼性或高溫液體分層或後加,減少直接接觸時間。
上架前測試穩定性:每款新凍類應先與熱飲、酸飲、鹼性飲品混合試泡,以確保不影響口感與賣相。
建議:使用寒天或高穩定性果膠類凍粉,並避開高酸、高鹼、高溫三大風險組合。